星期六的早上8:00
在電視轉台時
無意中發現了這個好節目
急得想跟大家分享
雖然我已經過了孩子很「揮」很「番」很「盧」的階段
不過有許多管教孩子的方式
其實也是可以用在低年級孩子身上的
今天看到的狀況是
一對夫妻、兩個小男孩
媽媽對孩子完全束手無策
孩子要吵、要鬧、搞破壞、對爸媽全打腳踢
這樣的惡性循環每天上演
於是
當媽媽的已經顯現逃避的現象
放棄了當媽媽對孩子該有的管教權
等於是縱容孩子的無理取鬧
這位「超級保姆」並不是到家庭來當保姆
首先他先觀察這個家庭的問題
舉凡、孩子與孩子、父母與孩子、以及父母之間的溝通
「超級保姆」都能對症下藥
讓這位「專家」看到家裡的慘狀
兩位年輕夫妻實在很丟臉、也很難過
但很樂意重新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首先
專家給這個家一張作息表
包括:用餐時間、媽媽與孩子的時間、閱讀時間等等
貼在家裡一個明顯的地方
連孩子也可以看到
全家以這張作息表為依歸
第一個狀況
孩子在餐桌上依然耍賴、把食物翻倒不吃
甚至於捏媽媽、踢爸爸
這時
先從爸爸開始「實習」
爸爸把孩子抱起來
對孩子的行為用嚴肅的表情告訴孩子
他做錯了什麼
所以罰坐在「冷靜區」
當然一開始
孩子一直奔跑、逃離
在哭鬧中折騰了40分鐘
這過程完全不抱抱也不安撫
一直到孩子冷靜下來
並且跟爸爸說對不起之後
爸爸才要跟孩子抱抱
再次明確的告訴孩子
不能再有怎樣的行為發生
(絕對不要用其他禮物來混淆對錯)
第二個狀況是
孩子拒絕換杯子堅持用奶瓶的問題
媽媽在孩子面前
當場把奶瓶丟在垃圾桶
爸爸一直告訴孩子手上的新杯子有多酷
雖然過程還是哭鬧不已
但總是要有時間去磨
經過兩個狀況的磨練
當爸爸的比較理智
所以「實習」得不錯
倒是當媽媽的
心太軟
不忍心孩子一直哭
「專家」問媽媽
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媽媽說:「我了解」
那「孩子為什麼要尖叫?」
媽媽說:「要吸引我們的注意」
那「尖叫是對的行為嗎?」
「當然不是」
所以
堅持對的
守住原則
就是養成好習慣的基本道理
孩子漸漸了解
哭鬧沒有用
在跟孩子互動玩耍時
知道怎樣的行為可以得到父母的讚賞
孩子就會漸漸的去表現
雖然有空間
但還是要有底限
其次
多與孩子互動
在互動中
孩子會學習父母的積極正向態度
父母的溝通也是理智和緩的
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意見分歧
讓孩子無所適從
或者
父母只有一味的情緒反應
於是
孩子也學習用情緒解決問題
看完這一集的影片
不得不佩服
所謂的專家
的確有他專業的地方
很快的能夠看到問題的點
因為
往往是
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但是
旁觀者不是「說三道四」
沒有建設性的指責就好
而是能提供方法
給予建議的
當然重點還是這一家人團結的態度
讓「愛」真正瀰漫在這個屋裡
回歸到班上孩子
孩子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下課時的爭吵
通常
我會先讓當事人回來做解釋
各自說出原因及解釋自己的行為態度
並讓事件倒帶
如果當時「甲」、、、
那「乙」就不會、、、
但是「甲」不是故意的
這部份「乙」是否能原諒「甲」?
其次「乙」的處理方式
難道沒有別的選擇嗎?
於是
教室後面的座椅「冷靜區」坐5分鐘
就發揮功用了
5分鐘過後
兩位再互相道歉
有時
孩子為了「怕麻煩到老師」
常常會私下處理
可能也是嫌「冷靜區」這5分鐘一坐
下課就沒了
當然
有時當事人覺得沒事
通風報信的倒是搶先報
還是得叫回教室問清楚
以免後患無窮
回到公視「超級保姆」這個節目
相信每個當父母的看完
一定很有感覺
其實
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
總是跟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堅持原則
該收該放
讓孩子有法可循
這樣才不會累壞自己
孩子也會更懂得如何表達
而不是情緒發洩
當然
也會更懂得體諒別人
星期日早上11:00有星期六的重播
每次一個小時
收穫卻滿滿喔~
真心推薦給大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