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在想該如何寫下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與感受
在準備好開始寫之前
我在網路上瀏覽了許多人對這本書的看法
其中不乏家長、老師
有褒、有貶
有批判、有讚揚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
其實也在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和「教養也可以這麼浪漫」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立場
來看教育這個問題
心理很沈重也很感慨
沉重是因為自己也是老師
感慨是因為自己也是家長
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作者簡媜以中文系的背景
措詞用字、情意表達、描景寫人
堪稱一流
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整本書雖厚厚一本
但卻讓人有股想一口氣看完的動力
欲罷不能
作者因先生做學術交流
而有機會帶著孩子到美國做短期的遊學
在讀者看來
是一種因緣際會
不強求也不刻意安排
這樣的際遇
更讓人感受平實中的驚喜

美國的教育模式
台灣當然無法與之比較
並非自我貶抑
而是小地方就能見真情
從作者鉅細靡遺的描述裡
身為老師的我依然讚嘆
學校的用心與老師的付出
當然我也相信
這應該不只是這所小學
而是整個美國教育的方向
課程鬆綁
但有個整體計畫
學生的學習以能力的培養為主
而不是知識的填塞
教師群用時間與心力
陪孩子成長與學習
不時的給予鼓勵與肯定
即使只是學習四個月的外籍學生

台灣的教育環境
就連身為老師的我們
都搞不清楚教育的走向
總被滿滿的課程節數給綁著
沒有彈性只有壓力

想給孩子能力
想給孩子時間思考
想給孩子解決問題的動力
常常
理想終究是理想
我憧憬
美國的教育裡
教師備課與教師群的協調
那應該是教學的重心
如果課程的安排以主題為主
教學目標以能力為要項
老師有較多的教學彈性與時間安排
配合務實又客觀的評量方式
孩子不再為考試而念書
不再為短暫記憶而捨棄其他學習的機會
也許短時間看不出成效

長時間來看
力量是驚人的

我曾經很懷疑
為什麼台灣的現行教育體制
在眾多學者參考歐美教育後
一定有所發現與自省

為何一直重蹈覆轍
讓孩子一再的被實驗與面對挫折
也許你會問
我們也是在同樣的教育體制下長大的
我們的優勢在哪裡
這該是被稱讚的
只是
成就了少數人
犧牲了多數人
或許這是社會常態
需要這樣才能生態平衡

從書報媒體上
不時的有許多人
佩服外國教育令人感動之處
台灣的教育工作者
也有許多默默耕耘
不離不棄的「傻瓜」
「傻瓜」我們都一樣
沒錯

這終究是冰山一角
不是常態
不是老師不願意
而是不知該怎麼做
時間該怎麼找
有努力方向又有效率
在教育界裡
不是特立獨行
而是
所有的老師有共識與默契

我佩服簡媜的觀察入微
只要是身在台灣的人
面對自己的國家與外國的差異
一定會有所感受
簡媜一家人在準備回國時的不捨
我能夠體會
也許
受環境的影響
也許
受不了這樣的漫無目標
選擇一個想要的環境
這是無可厚非的

身為台灣教育界的一份子
我很難說什麼
我只能說
一些感動
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
每個時間都很重要
面對所有孩子
我想改變我的教法
讓學習與生活再結合

生命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un  的頭像
    lichun

    雙魚的感應

    lich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