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卷9-7練習的主題就是「解題」
今天在批改考卷時發現
孩子似乎受了某些「關鍵字」的影響
以為考卷上
有「少」這個字就是「減」的
看到「多」這個字就以為是「加」的
看到「共」字也以為一定是「加」的
例如下面三個題目
1、小英有10張貼紙,她比妹妹少4張,妹妹有幾張貼紙?
解題過程:
小英有10張貼紙,這是題目給的訊息。(已經知道的)
她比妹妹少4張,代表妹妹比小英多4張。(這個邏輯很重要)
其次
也強調妹妹比小英多
因為題目問妹妹幾張
肯定算出來的答案要比10還要多
所以
妹妹的張數比小英多4張。
算式:10+4=14
答:妹妹有14張。
2、小英有18顆糖果,小英比小明多7顆,小明有幾顆糖果?
解題過程:
小英有18顆糖果,這是題目給的訊息。(已經知道的)
小英比小明多7顆,代表小明比小英少7顆。 (這個邏輯很重要)
其次
也強調小明比小英少
因為題目問小明有幾顆
肯定算出來的答案一定比18還要少
所以
小明比小英少7顆。
算式:18-7=11
答:小明有11顆
3、一盒巧克力有16顆,小明和弟弟共吃了5顆,剩下幾顆?
解題過程:
這是很單純的減法問題
孩子題目未看清楚或不了解
以為看到「共」字就用「加」的
正確的算式:16-5=11
答:剩下11顆。
很多人以為
數學好的語文能力不一定要好
數學很單純也很直接
常常
對就是對
錯就是錯
如果一直抱著「猜猜看」的態度
反正不是「加」就是「減」
在「不求甚解」的惡習下
很多數學的概念就成為迷思
理解題意是解題的第一步驟
如何從已知去求出未知
這需要清楚的推論
最後
解出來的答案是否合理
這就是「數感」
怎樣不離譜
怎樣才是合理的
即使沒有細算
只是概算
也不會差太多
這是必須培養的能力
與孩子探討題意時
就可以了解孩子的語文能力和理解力了
多嘗試幾次
不要死記
這才是上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