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情境與結果
五年級第一單元「太陽的觀測」
一個月的學習之後
利用平時測驗來檢測孩子的學習狀況
果然如預期「慘不忍睹」
為什麼說是預料之中的
因為
平常上課時大概就可見一斑
加上天文的課程本來就較難理解
當然
最重要的是
學習方法與態度
藉這次的小考
順便讓孩子了解
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
也希望孩子往後的學習更順暢
太陽的觀測這個單元
必須結合生活概念和抽象的對應空間
才能真正理解題目在問什麼
其中相對位置以及基本概念佔很大的部份
每個文字題在敘述時
腦海裡必須馬上呈現對應的空間
順著題意去模擬情境
在推論的過程中
不需死記
只有概念的連結
舉些例子說明
是非題
( )夏天上午7時測得的竿影比冬天上午7時測得的竿影來得短。
思考的歷程:
同樣都是上午七點
夏天因為太陽直射北迴歸線
住在北半球的我們
會發現太陽的高度角比較高
也就是較可能出現「日正當中」的情形
高度角越高、光源越高
影子會愈短
因此這題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簡單的問題
必須做多方面的推演
還要有情境顯像在腦海裡
幫助我們思考
又以這兩題來說:
( )傍晚時,地面上的竿影大約接近哪一個方向?
(1)東方 (2)南方 (3)西方 (4)北方。
思考:
傍晚時太陽在西方
因此竿影會接近東方
( )在清晨時,測量到太陽的方位角可能是下列哪一個角度呢? (1)0° (2)90° (3)180° (4)270°。
思考:
清晨太陽從東方升起
因此太陽的方位角可能在90度附近
前提必須先記四個基本方位的方位角
這兩題算是基本題
但錯這兩題的同學大有人在
可見得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有
也可能題目沒看清楚
到底是問太陽方位還是問竿影方位
題目不難
只在於作題時
是否能用心思考
逐步推演
並確切的作答而不是草率寫出答案
又如從照片判斷的問題
當發現人面向東邊
影子在人的前方
代表要去判斷而得知
太陽的方位在西方
太陽在西方
那就表示照片的拍攝時間該是下午
這些都是合理的推演
題目問得很清楚
但孩子答得很隨便
也不夠肯定
這樣就會出現模稜兩可的答案
反觀孩子的學習過程
老師為了讓孩子更清楚空間的概念
以手電筒模擬、實作
以動畫展現四季的陽光照射立體概念
當老師在解釋現象產生的過程和原因時
孩子通常不想跟著老師的引導脈絡去思考
而認為只要知道結果就好
於是
過程的推演
孩子不想聽也不去思考
於是
想以記憶的方式來學習自然科學的知識
於是
當題目有些變化時
就很難去舉一反三或依此類推
在這種只在乎結果
而不管過程及原因的學習模式下
得到的是片面而零碎的知識
甚至於是短期的記憶
高年級的自然自是有些深度
必須思考原因及來龍去脈
看到考出來的成績
讓我訝異的是
考不好的有許多是那些乖乖聽講的孩子
不吵不鬧
也沒問題
只是
腦袋放空沒去思考老師的提問
及試著模擬想像那些情境
於是
老師上課拋出的問題
很可能只是少數孩子有感應
跟上步調去思考
少數的孩子去思考但仍似懂非懂
另外一部分則可能完全置之度外
要把別人的話聽進去
並且聽懂
說真的
需要一些想像空間
當彼此的認知沒有交集時
就很難有默契
也就是雞同鴨講了
這真的是最慘的狀況
其實有心就會多學一些
多懂一些
就怕那些不懂裝懂
或不求甚解的孩子
沒有追根究柢的精神
就不會有豁然開朗的暢快感
學習自然科學是這樣
數學的文字題在解題時
最好也能輔以圖形
讓文字具體化
地理和歷史也一樣
把抽象化為具體
讓相對位置增強概念
這些都是學習的好方法
一次考不好沒什麼
重點是該如何調整學習的方式和態度
這才是最重要的
用自己的思考能力
把聽到的轉為自己的
這樣才叫做學習
否則只是聽而已
那是不痛不癢的
一些感想
真是不吐不快
我知道急不來
但還是要說
下週上課要說
每次上課還要說
不斷的讓孩子反思
不斷的教孩子如何推論
先知道什麼
接著知道什麼
於是推論出什麼
不必記
就是一步一步順著想而已
我得讓孩子們知道
也希望家長們能協助拉孩子一把
練習題目不在多
就在概念而已
就在推論的過程而已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