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告一個段落
也有了結果
結果有些令人洩氣
但
身為自然領域團隊的一份子
指導科展是我們的責任
今天下午的領域會議
大家齊聚一堂
認真的檢討
這些年來
為什麼科展成績每況愈下
心裡有些沈重
但
還是得面對
以下是檢討的內容
(1) 指導老師部份:指導科展應該是所有任教自然科老師 的義務與使命,責無旁貸,在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時,勢必花費許多額外的時間與心力,也相信每位自然老師對於所有的付出,甘之如飴。
(2) 學生特質部份:指導老師有心指導,還得有用心學習,並能舉一反三的學生。科展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老師只是從旁指引與協助,這樣才是整個科展活動最自然的過程。如果是老師主導,學生只是順勢進行實驗驗證,整個科學探究的意義與樂趣,就會失去大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能不斷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才是科學展覽的真諦。
(3) 研究題目部份:有探究精神的學生,還得有值得研究的題目,科學展覽已行之有年,很多題目的方向始終逃脫不了一個固定的範圍。本來科學展覽的原始目的,在於發現日常生活的問題,不管是生活環境或生物界,舉凡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都是很好的研究題材,如果為了研究而小題大作,不免失去創意,難有新發現,如果是生活上面臨的問題,可能在研究的動機上,較有動力與興趣。如何培養孩子在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多質疑,讓研究主題更生活化,更有價值,這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就從關心周遭的生活環境開始吧!
(4) 評審的喜好部份:這是很主觀的問題,在架構完整、推演符合邏輯的情況下,剩下的就是評審的喜好程度了,這種情況無可避免,如果市內比賽的評審是固定的成員,那就很容易讓有心的學校迎合評審的喜好,但,全國科展時就不見得會有好成績。校內評審的喜好或眼光,與市賽評審,肯定有差距,再加上全國賽評審,又是不同的看法,所以,遺珠之憾一定有可能造成。為了減少因評審欣賞角度不同,而造成的缺憾,建議,明年的校內科展還是以鼓勵性質為評選辦法,只要是不錯的就統統送市內比賽,有心的同學自然會積極的尋找老師指導,而不是老師拼命的催學生交作品。評審的喜好問題,應該是無能為力。
(5) 校內比賽辦法部份:今年校內科展做了徹底的改變,原本的用意在於讓指導老師可以專精的指導幾件作品,重質而不重量。因此有初審、複審和決審三個流程,件數減少,當然也可能因此而抹煞了一些有創意的題材、構想。只是,科展應該還是回歸到鼓勵性質,讓大家都有參與的權利與機會,只要肯研究,即使沒有結果,過程依然是有價值的。當然,這其中也蘊含著培養學生責任感與追根究底的精神,既然想做科展就得持之以恆,有想法還得付諸行動,有行動還得將行動用文字來記錄和表達,所以,這是一個用時間和耐力才能完成的課題。
(6) 營造科學探究的環境部份:感
(7) 本校科展研究模式部份:學校的科展希望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參與,因此還是以普遍性為主,不考慮老師主導的研究模式,讓科學研究成為教學與學習的一部分。
結論:感謝各位指導老師對這次科學展覽的付出與努力,從現在開始就可以思考,並著手未來一年的科學研究歷程,在沒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一定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也期待能走出我們學校科學探究教育的風格和特色,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