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的教學研討會
針對段考時
國語科該不該加考作文進行分學年探討
原本以為
這個議題應該沒什麼好討論的
讓學生有個模擬作文考試的機會
真的是太好了
平常作文課用了兩節課的時間
學生總是拖拖拉拉的
如果有時間限制
加上與國語分數合併計分
學生的認真程度就提高了
其次
老師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改作文
實在是很感動
自己當過級任老師
知道改作文的「痛苦」
除了錯字要示範訂正外
不通順的
該刪還是該改
總是再三斟酌
想保持孩子的原意
卻無法連貫文意
整句或整段刪掉
又怕傷了孩子的心
修改之後
有時老師寫的字數比學生的還多
全班三十幾篇作文
折騰下來
肯定要三個小時左右
改完有時還會影響食慾
所以
每天帶幾本回家批改
免得一次想改完
壓力會大到想吐
所以
批改作文對每個老師來說
應該是惡夢一場
但是
改日記卻很有趣
尤其是真正的生活雜記
而不是閱讀心得之類的文章
孩子從生活瑣事
引發一些想法或感受
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
可以讓老師更瞭解孩子
那是有趣的
也是最純真的
老大念附小六年級時
學校段考就考作文
現在上了國中
每次月考也考作文
孩子駕輕就熟沒有壓力
每次作文得到高分後
對國語文更有信心
附小一學期有20篇的日記
這是傳統
當然孩子也因此在寫作上有更多的練習機會
就怕他不寫
不怕他寫太多
如果依循太多的規範
而讓自我設限
似乎也模糊了國語文能力的範疇
聽、說、讀、寫
還要能欣賞
這是多元的評量
只要學年的老師達到共識
即使考閱讀測驗
也很不錯
很多事情也許該有規範
該有標準
但是
不能理解的是
認為不該加考作文或列入計分的理由是什麼
該規範的是出題的範圍還是題目的形式
只要能評量學生的語文能力
該考什麼
或該怎麼考
還需要限制嗎?
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
只能達成共識
尊重多數
也許沒有絕對的是與非
我想
只要是對學生最有幫助的
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吧~
- Apr 29 Wed 2009 21:59
規範的底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